2021SIFF,后半段的确渐入佳境,各种倒叙穿插的确也像在拼凑时长,没必要。614晚8点场,唯一不爽的前排一对情侣像看爱情片一样,你的头靠着我一会我的头靠着你一会,然后全程你我互撒娇的。主要是你们的头挡住后面的观众了哈,谈恋爱不该选这类片,出门去看爱情片哈。
72/100#MarchéduFilm#MrsLoraandHerClass
他们暗恋接吻做爱,偷尝禁果,也尝试在这里重组家庭。牵着手奔跑,好像就能释放青春里的苦闷。他们不是罪犯,而性不是犯罪,是权利,也需要被教育。那个编造自己被父亲性侵的女孩,那些被父母抛弃的孩子,真的会把社工之家当成家吗?新来的女孩啼哭不止,而她最后也会变成门口坐成一排难过的沉默女孩。
#71stBerlinale#新生代青少年单元最佳影片。确实厉害,虽然题材和视听都挺达内的,不过这个故事结构还是挺精致(虽然觉得有点故弄玄虚),对群像塑造也很有效。导演本人就是社工出身,做这个题材得心应手。
#SIFF#3.5因为有社工工作经历,看完这部电影多少有点感触。社工背景的导演明显知道,这类靠基金会运作的福利机构只能起到暂时止血的作用,服务对象找到短暂的保护,但不触及原生家庭关系的介入注定走不远,旧人逐渐成年,依然迷惘;新加入的对象更加年幼,让人心寒。片名家庭具有双重意义,首先是青少年原生家庭,第二是在福利机构组建的支持网络。导演取巧选择了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作为切入点,集中表现基金会运作、社会工作伦理、青少年本能需求三者矛盾。以人物为篇章,非线性叙事的结构恰好对应个体与个体、集体之间的交互。
siff第二场。社会化抚养问题剧?很难定义创作者是站在什么视点剥开类家庭问题,加上超量的台词和各种怼脸看到后半程有点顶不住。原本充满行动的少女们木讷地倚在门前,我也瘫在电影院椅子上双目无神
讲瑞士一个青少年安全屋。伪纪录片式拍摄,以人物为索性的碎片化叙事,循环碎片整理推进主线。这个结构挺有意思的,用有限的镜头和内容将主角形象描绘的相当饱满,包括这些受过创伤的女孩子,还有在保护这些孩子的成年护工的愤怒很是值得讨论的。电影并没有过多讲这些创伤由来,或者如何化解等等太过圣母的东西,有种存在即合理的视角,如何继续过日子才是重点。
生活是一连串可以忍受的相似不幸。
@BFI
Siff完了不记得了
#2021-58th金马:生猛有力的“未长成式少女”影像,前段分章节处理人物小传,后段顺时叙事串联起群体处境与人物情感,剪辑创造一切的影片,有如神助
许多挣扎是不成形状的爱无法满足的
两小时时长包含了9个章节,8个经历创伤的女孩或女人和1个“家庭”:讨论原生家庭中的言语暴力,肢体暴力,性虐待,精神层面呵护的缺失,等等,对于女性造成的伤害。小孩子们看似叛逆,大人们看似愤怒,都是因为痛苦。看惯了这类的法国电影,试听和文本都大同小异了。加上可以预知的结果以及主角们雷同的伤痛,很难触动。
4.5从LaMif到Zoe,从4星升到4.5。抛开性侵的探讨不谈,非常喜欢最后一个大段落。被压到极限的情绪需要释放,不断释放的人反而会获得他们应得的压抑。用人物结构时间,每个人物充分发展;重叠的情节打破线性,每段经历二次生长。最后婴儿的出场让人细思恐极。
【2.5】
为了讲述每个角色的故事也完全没必要剪得这么碎,完全破坏了情绪连贯性。看到后面充满烦闷感。
6.5/10。和《罗茨洛赫》结构雷同,都是以人物名称作为小章节来进行故事的阐述的,看似视角很多、内容很丰富,又是性爱、又是性侵、又是难民,但里面很多叙述都是那种无效的,又重复又没有观赏性,简直完全是素材堆积。而且很多角色在属于自己的章节里讲的并不好,反倒是在其他人的章节中一直在补足,那你这章节体的设置就完全多余了,不能就单单只是避免脸盲吧。如果是这样,那只能说是叙述能力不够了。不过最后院长的发泄直接给影片升华了,这点确实棒。这部片即便有诸多不足,粗口也不是为很多人所接受,但绝不是那种吃太饱了的电影。#“多样性与我”瑞士露天影展瑞士驻华大使馆
越往后观感越好,2星到3星到4星。弱情节,重对话,垫上古典乐。甚至垫乐和对话都没有,直接无声镜头。对于男权和不平等性关系这两大议题的社会现状,除了借十六七岁的少女之口控诉不满以外,还能做些什么呢?似乎什么也做不了。
#SIFF2021-01用镜头语言的交代完成每一位故事主人公的交替登场,展现一段段各自人生的伤痕累累。原生家庭的苦难在平行的世界里不断上演,百感交集的别样体验在下一个孩子的身上继续复刻。最后那颗镜头就是要对准四个女生的时间够长,「家庭」二字背后的真意才积淀得够深。
SIFF